成交量逼近万亿, 避险情绪升温, 热点崩塌! 还有哪些投资机会?
春季攻势延续,深挖“两会”相关投资机会。短期受美股大跌和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,本轮结构性科技行情的独立性有所减弱,市场对TMT 交易拥挤的担忧有所加剧,部分交易性资金或阶段性退潮,建议聚焦受益于“两会”政策发力的内需方向的补涨机会。中长期看,本轮AI+投资已经从海外映射向国内AI产业链景气度切换,在国内AI 产业加速追赶海外的过程中,A 股在国产算力、机器人、AI 应用等方向的投资机会有望持续扩散。
主力净流入行业板块前五:黄金,影视,传媒,油服,新能源整车; 主力净流入概念板块前五:核聚变,新冠疫苗,短剧/互动影游,冰雪产业,福建自贸/海西概念; 主力净流入个股前十:雪人股份、大位科技、杭钢股份、北汽蓝谷、福达股份、新力金融、万向钱潮、合锻智能、石化机械、果麦文化
全球首个通用Agent应用“Manus AI”发布,可全自动执行深度研究、数据分析、合同审查、简历筛选等多类型任务,涵盖研究、生活、数据分析、教育、生产效率等多应用场景。Manus AI底层由多模型驱动,通过高效的工程化编排,有效满足了Agent交互过程中的规划、自主、准确三大核心需求,标志着Agent应用实现Action环节的关键突破。Agent应用已进入工程化落地关键阶段,有望在2025年进入放量元年。Manus AI在官网表示,后续将开源部分模型,有望加速Agent生态拓展。
中国科技股是否能“独善其身”,成为投资科技的资金的避风港?一方面,从海外映射的角度而言,英伟达在本次业绩发布之后,估值消化至51 倍PE,“锚定效应”凸显;另一方面,从历史上典型的产业周期抢跑行业经验来看,A 股投资者对产业周期的抢跑往往不会超过一年,相较而言近两年的抢跑组合业绩弹性的兑现程度有点“迟迟未到”。往后看,中国科技股的业绩兑现可能会带来行情的分化。
重视消费板块投资机会,刺激消费作为重要政策导向,市场有较大的政策预期,从家电和消费电子补贴效果来看,对销量有较好的促进作用,相信在两会上消费会再次成为一个焦点话题。从基本面来看,消费复苏仍旧是缓慢的过程,消费需要政策出台大力度举措才能够走出复苏泥潭,这点自上而下已经形成共识。当前消费者对金价持续上行的预期正在形成,对金饰的购买心理、行为在发生变化,金饰的投资属性在增强;品牌角度,投资金占比高、设计力品牌力得以变现、自身仍处扩店成长前期的品牌或有良好表现;同时关注线上业务、海外业务带来的增量。
在科技兴国的同时,以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,从投资导向转向消费导向是大势所趋,倾向于消费的边际改善会逐步显现,目前市场对消费的预期普遍偏低,消费市场关注度较低,机构持股比例也偏低,而个股的下跌空间也比较有限,即使年报或者一季度未出现较为明显复苏,但股价已经处于中期较低位置,建议投资者在关注科技股的同时,重视消费板块的投资机会,且该板块的波动率较科技股低得多,更加适合稳健投资者。
上证指数看似横盘不懂,实际上已经走弱了,成交量的下行,说明场内资金被套严重,而场外资金不想进场,已经离场的资金更是看戏的心态,最关键的是会议后主力资金一次都没有出手过,就给人一种还要跌,不到最后一跌主力都是盯着不动的感觉。近期AH 市场均出现一定幅度的调整,特朗普关税升级是导火索,调整的背后或主要是一些技术性的原因干扰,包括近期主线科技板块交易拥挤的提升,临近两会日历上具有一定的兑现效应、AH 溢价指数回到24年以来的最低点附近等。
创业板指数是明显的破位下行,下方缺口补掉后有所反弹,但是成交量没有增长,说明游资和机构并没有发动攻势,最明显的是科技板块还在跌,而热门板块轮动太快,追高就是吃大面,这样的局势很难做,感觉每天都有涨停,关键是你看到了却未必能赚到!目前国内经济基本面仍然处于复苏,一线城市商品房成交表现好于2024 年、近期出现抬头,并且PMI 数据也出现明显修复。另外两会政策的落地及后手有望逐步对冲特朗普冲击。